首页

位置导航: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含弘学子讲堂——“数智赋能中文传播,技术革新教育范式”专题论坛圆满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9 16:59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4日下午14:00,含弘学子讲堂之“数智赋能中文传播,技术革新教育范式”专题论坛在伟的国际1946bv紫云楼312教室举办。本次活动由伟德源自英国1946研究生会主办、伟的国际1946bv研究生会承办,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廖婷、岳露、赵琴、何倩、杨瑞担任主讲人。

廖婷同学以“AI智能体应用于汉语学习:教学应用设计反思与启示”为题,聚焦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存在的课程进度快但提高慢、学习效能感偏弱等痛点。她基于文心智能体平台,设计并开发了“汉语学伴”工具,详细阐述了智能体的角色规范、提示词设计、知识库构建与调优流程。通过课内有限度使用与课外个性化对话的案例,她展示了AI智能体如何拓展学习时空,实现“随时、随地、无顾虑”的语言操练。她强调,智能体作为助学工具,需以服务教学为前提,通过数据分析与反馈推动持续优化,同时呼吁教师积极拥抱技术,将自身教学需求直接转化为智能体产品,提升教育资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岳露同学以“基于短视频逻辑的国际中文‘短学频’框架构建与应用路径”为题,指出当前线上教学资源与短视频传播逻辑脱节的问题。她提出“短学频”概念,即融合短视频基因的中文教学短视频,并构建了以算法、视听、互动、融合四大思维为核心的框架:算法思维通过标签战略、热点结合与黄金开场实现内容精准推送;视听思维借助动态解析、场景模拟促进语言文化知识直观转化;互动思维通过挑战任务、悬念叙事与行动号召增强用户参与;融合思维构建“兴趣激发—信任建立—系统学习”的完整路径。她还展示了“短学频”在课内外融合中的多重角色,以及“创作-分发-反馈-优化”的闭环实施模式,强调短学频需与系统课程协同,实现从“碎片化吸引”到“体系化培养”的升华。

赵琴同学聚焦“Gen-AI赋能下国际中文教育写作教学的挑战与教育对策”。她系统剖析了生成式AI在写作教学中的三类挑战:显性问题包括语法反馈表面性、词汇搭配机械替换;隐性问题涉及文化语境理解缺失、语用误判与写作思维弱化;心理与技术负担表现为AI依赖、批判意识缺乏与提示工程技能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四维教育对策:实施混合式教学,推动教师角色向学习设计者转型;开展针对性补充教学,强化语法、词汇与文化语用深度解析;通过AI解构工作坊、限时写作与反思日志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写作能力;加强数智素养教育,涵盖提示工程训练与信息伦理规范,引导学习者负责任、高效地使用AI工具。

何倩同学宣讲的主题是“数智化时代国际中文成语智慧课程模式的构建研究”。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推动下,成语教学面临内涵丰富性与课堂时间有限性、文化独特性与理解跨文化性、教学规范性与需求个性化三重固有矛盾。基于此,她引入了“一通二联三融”的建设思路:“一通”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贯通课程开发与应用全过程;“二联”通过虚拟现实、情景生成式AI等技术联动知识习得与实际应用、跨文化交际;“三融”聚焦国情理解、多模态考核与社会热点融入,实现育人目标升华。结合“导-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与课程知识图谱、“双师”协同技术引擎,构建系统化、可落地的智慧课程模式,为国际中文成语教学从“语言知识传递”走向“语言智慧启迪”提供了创新路径。

杨瑞同学围绕“数智浪潮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变革需求”展开宣讲。她首先阐释了数智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内涵,即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智能评估与行为分析。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当前教学资源在协同建设与本土化发展方面的特征,并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打破资源壁垒、超越标准化教学、重塑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她提出,数智技术可通过搭建共享平台、生成个性化内容、引入AI助教等方式,推动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全球共创”,从“讲师”走向“导师”。她强调,教师需主动接受技术变革,发挥创新精神与情感优势,在智能时代保持育人主体性。

本次含弘学子讲堂宣讲内容紧扣数智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沿议题,涵盖智慧课程、AI智能体、教学资源变革、短视频教学与写作创新等多个维度。五位主讲人不仅呈现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敏锐的科研洞察,也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活力。此次讲堂为在场学子提供了深入思考技术赋能教育的新视角,激发了学生对未来教学范式革新的广泛讨论,更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实践智慧与变革动能。

供文:何倩、吴启隆

供图:虎梦薇、路欣怡

初审:杨凌霄

复审:耿 军

终审:张袁松

上一篇:浸润书香润心灵知行合一促成长——2025级中国汉硕班开展图书馆专题讲座暨馆内参观活动

下一篇: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应急能力——我校留学生消防应急培训顺利开展